金年会

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- 警鐘長鳴 - 網上展館

感悟初心——決定千裡躍進大别山的石林會議

文/    訪問量: 發布時間:2019-08-29


廣袤的豫北大地上,在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的一座小院裡,屹立着一塊劉鄧大軍石林會議紀念碑。1947年6月10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、政委鄧小平在這裡駐紮休整,并召開著名的石林軍事會議,研究了強渡黃河、挺進中原、千裡躍進大别山的軍事部署,成為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的重要标志。這裡保存的一張張曆史照片,一件件彌足珍貴的實物,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,成為戰火硝煙中國共産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曆史見證。


将軍槐與“四不走”軍紀

走進石林會議舊址,每個人都會首先被一棵郁郁蔥蔥、枝繁葉茂的大槐樹所吸引。這顆槐樹被這裡的老百姓親切的稱為“将軍槐”。據老人們回憶,劉鄧大軍駐紮在石林期間,劉伯承司令的一匹戰馬不小心啃食了鄰居家的一顆棗樹,他知道後,說了一句話:“毀了百姓一顆苗,要還百姓一片林。”于是,就和戰士們一起種下3棵槐樹。随着歲月的更疊,目前僅剩下這一棵槐樹,中間一度瀕臨枯死,近幾年又枯木逢春、綠意盎然,越長越茂盛。從“将軍槐”上,我們可以感受到劉鄧大軍嚴明的軍紀以及劉鄧首長的為民情懷。

“将軍槐”是劉鄧大軍在石林制定并推行“四不走”軍紀的一個縮影。“院子不打掃幹淨不走,損壞東西不賠償不走,借的東西不還清不走,水缸不擔滿不走”,體現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優良傳統,折射了共産黨人不負人民的初心和使命。

軍紀制定了,關鍵看執行。

時至今日,石林的老人們提起劉鄧大軍依然記憶猶新:“那兵好着呢,跟咱老百姓可親哩。當兵的見了都是一個勁兒地叫大爺、大娘、大哥、大嫂,還幫咱擔水、掃地、割麥子,跟自己家人一樣。”滿頭白發,已經90歲高齡的郭運香是當時村裡的婦救會主任,她回憶,一天她被村裡通知開會,到了地方,兩個穿着打着補丁的灰色制服的人問她:“部隊用了你們村多少糧食?給你們錢了沒有?部隊的紀律咋樣?給你們找麻煩沒有?……”回到家後,住在她家裡的士兵問她:“大嫂,你知道你今天見的那個高個子是誰不知道?”她搖搖頭說不知道。人家悄悄地告訴她,問話的高個子是叫劉伯承,還有一個個子低的叫鄧小平,他們的部隊是劉鄧大軍。

在紀念館的陳列櫃裡還放着一顆子彈,這顆子彈雖然不是當年的“原裝”,但它承載着一個故事:一位武功隊長濫用子彈射殺老鷹,最後被劉伯承司令好一陣批評教育。戰争歲月裡,物資匮乏,每一顆子彈都能消滅一個敵人,每一顆子彈都顯得彌足珍貴,劉鄧大軍倡導厲行節約,反對浪費,這一點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。

在這之後,劉鄧大軍9000人入太行,30萬大軍出太行,發展如此迅速,就是得益于以“四不走”為代表的嚴明軍紀,以及和群衆打成一片的優良傳統。


擁軍歌見證軍民魚水情

從劉鄧首長舊居向東走200米,就到了素有“華北第一柏”之稱的“将軍柏”。雖然如今已經1476歲高齡,仍然枝繁葉茂,郁郁蔥蔥。野戰軍的首長閑暇之餘,在這株古柏下的大石棋盤上對弈聊天,故人們又稱之為“将軍柏”。

“将軍柏”下有這樣一群人,最小的40多歲,最大的已經80多歲,她們身穿小花褂子,每周二在“将軍柏”下唱紅歌。這裡的紅歌獨一無二:“叫聲老大娘,聽俺把話講,住到恁家裡,給恁打掃光,依得兒呀得兒喂得兒喂呀,給恁打掃光……叫聲老大娘,聽俺把話講,喝了恁的水,給恁挑滿缸,依得兒呀得兒喂得兒喂呀,給恁挑滿缸。”劉鄧大軍走後,當地老百姓為紀念這段軍民情誼,編寫了《叫聲老大娘》《參軍十勸》《擔水歌》等擁軍歌曲,樸實的歌詞,優美的旋律,經久流傳不衰。

“誰愛唱誰就來,沒啥要求。”76歲的“紅歌隊”隊長李秀榮說,“一開始隻有十幾個人,現在有三十多個人,有在新區(淇濱區)住的,有在老區(山城區)住的,但一到星期二,大家就會抽空來到這裡,不管年齡大小,唱起紅歌來個個都很厲害。”如今,“紅歌隊”已經成為村中一景,經常有周邊的中小學生到此聆聽,紅色歌曲已經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載體。

紅歌不是憑空産生的,那是因為劉鄧大軍嚴格執行“三大紀律、八項注意”,和駐地群衆打成一片,而且部隊走到哪裡,就把好事做到哪裡,訪貧問苦,幫助群衆擔水、掃地、種田,把人民群衆視為自己的親人,和石林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義。

正是因為劉鄧大軍不侵占老百姓一針一線、一草一木,老百姓看到了這點點滴滴樁樁件件的事情,從内心裡認可了共産黨,認可了當時還不知道名字的劉鄧大軍。


隻要真心對待老百姓,老百姓就會真心擁護你

劉鄧大軍靠着嚴明軍紀,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擁護和愛戴。在石林會議舊址的軍事設備展覽館,擺放着織布機、擔架、棉衣等珍貴文物,這都是軍愛民、民擁軍的曆史見證。

解放戰争時期,石林鎮都是山崗薄地,地瘠民貧,但石林百姓卻能節衣縮食,傾其所有、心甘情願地為劉鄧大軍提供物資所需和後勤保障。據老人們回憶,劉鄧大軍在石林地區作戰期間,群衆趕做軍鞋1000多雙,縫制軍服700多套,接收救護傷員200多人。

在石林,過去是家家有紡車,戶戶來織布。展廳裡有輛織布機和紡車,是中石林村軍屬苗修老人捐贈的。當年,他織過布,縫過棉被,做過軍衣,為解放戰争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。如今,農村炕頭的老粗布也成為了時尚元素,村民們又開發出倍受市民青睐的家紡制品,綠色環保,健康生态,成為石林群衆緻富的一條路子。

為了紀念“石林會議”,保存好戰火硝煙中國共産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曆史見證,鶴壁市有關部門走訪調查了20多名在世老革命、曆史見證者和軍地研究人員,翻閱了大量革命文獻資料,搜集珍貴照片30餘幅、革命文物100餘件,記錄了《将軍槐的由來》等革命故事20餘個,籌建了劉鄧大軍石林軍事會議舊址并免費對外開放。

2006年,這裡被評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河南省德育教育基地,2008年被命名為河南省紅色根據地革命老區,2016年又入選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。如今,石林會議舊址每年都能免費接待近百個單位參觀學習,成為豫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區。(駐省文化和旅遊廳紀檢監察組  路佳坤)


XML 地圖